云南云县医改:让强基层强起来 群众看病不再难

时间:2020-04-01

作者:云县医共体

image.png

医共体信息融合平台介绍 记者 彭锡 摄

  县域医疗资源有效整合

  云南临沧,云县茂兰镇中心卫生院里,10岁的张学萍正躺在病床上休息。这是她急性阑尾炎穿孔手术后的第五天,预计可于两日后出院。

  看见女儿已无大碍,父亲张应清总算松了口气。五天前,张学萍准备去上学的时候感到一阵剧烈腹痛,张应清连忙骑着摩托车从温平村把她送到离家最近的卫生院。医生检查发现,张雪萍急性阑尾炎穿孔,亟需手术。

  由于卫生院还没有开展过类似手术,为了稳妥起见,卫生院向云县县医院进行了求助。35分钟后,县医院消化外科副主任医师林应芳就赶到了卫生院,共同为患者进行了手术。

  专家下沉到基层,让患者就近就能看得好病,是云县医改工作的一大亮点。

  也是同一天,62岁的李学忠因肺部不适在中心卫生院医学影像科照了DX片子。片子出来后,影像科迅速传给了云县县医院。20分钟后,诊断结果出来了:两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模糊,支气管炎请结合临床。

  原来,2014年开始,云县人民医院牵头全县各医疗机构组建了云县医共体,建立医疗资源互动共享制度。即以云县人民医院初步建成的区域内“影像、心电和检验”中心为载体,通过医共体和单体医疗机构谈判协商,建立利益分配机制,推行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形成权责共担、利益共享的“一家人”,促进县域医疗资源的有效整合。

  紧密型县乡村服务一体化

  茂兰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周志梅介绍,医改以来,中心卫生院与下面的15个村卫生室以及云县县医院形成了紧密型县乡村服务一体化,打造了“云县模式”。

  她介绍,这种医共体模式让基层强了起来。一方面是专家下沉到基层,让基层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另一方面,基层的医生也能通过学习增进自身水平,从而提高患者的就医满意度。

  “过去三年,我们中心卫生院就有77人次在省市县进行进修学习。”周志梅表示,县医院也多次派遣专家来卫生院进行帮扶,去年就有包括妇产科、骨科等10个专家团队来院,帮助强基层。

  “这种医共体模式让‘小病首诊在基层、大病在县内、康复治疗回基层’的分级诊疗成为现实,有效降低了群众的就医成本。”周志梅说,“医共体促进了当地医疗资源充分整合及利用,有效推动了县乡村医疗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2016年,中心卫生院的门诊量为4.8万人次,而到了2018年,该院的门诊量已经达到5.6万人次。今年1至8月,中心卫生院的门诊量跟去年同期相比也在上升。”

  而对于云县县医院来说,分级诊疗后,县医院也不再是人满为患,实现了县乡医疗机构医疗信息互联互通和县域内医疗卫生资源共享,破除医疗机构“各自为阵”,实现联动发展。

  此外,该院还牵头建设了医共体信息融合平台。

  记者在信息平台里看见,全县12个乡(镇)卫生院、194个村卫生室开通使用了县乡村统一的电子病历、电子医嘱、双向转诊、县乡村处方、药品使用监管、手机端区域移动医生站、线上预约挂号、线上支付运用平台、县乡村远程教育培训、县乡村远程会诊等系统,县乡村三级医疗信息实现互联互通和有效共享。

  “群众在改革实践中得到了实惠,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云县县医院院长罗开富表示,目前县医院建成了卒中、胸痛、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慢性病诊疗、消化内镜诊疗等专科中心,全面提升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救治能力,确保大病在医共体内得到有效救治,不断夯实龙头带动基层的能力。

image.png

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 记者 彭锡 摄

  实现“治病挣钱”向“防病省钱”转变

  对此,云县卫生健康局局长龚国亮表示,县级公立医院将相应病人分流到开展相应业务的单体医疗机构,增强单体医疗机构看病就医吸引力,单体医疗机构将无力治疗的危急重症患者转至云县人民医院治疗,全面促进县域内医疗资源合理分配使用。并鼓励县域内二级定点医疗机构将病情稳定期病人下转到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康复治疗,并指导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开展康复治疗服务,增强基层看病就医吸引力,引导参保患者有序就医,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利用。

  另一方面,在紧密型医共体框架下,当地建立了医保“总额打包、结余留用(转)、超支自担”的激励约束机制。以支付方式改革为杠杆,实现“治病挣钱”向“防病省钱”转变,构筑了患者、医生、医院及政府各方利益趋同的县域大健康服务体系。

  龚国亮介绍,实行总额控制打包付费支付方式改革以来,切实扭转了群众合理就医的理念,形成了“能门诊就不住院,能吃药就不打针”的良好就医格局,“小病大治”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目前,云县年度内县域外转诊转院率控制在10%以内,县域内参保人员住院率控制在12%以内,确保90%以上参保人员在县域内就诊。

  而所有涉及参保群众的医保业务也下沉到就医医疗机构,让参保群众办理医保业务可享“一站式”服务,不需要在县、乡、村和医保经办机构之间往返,真正做到“最多跑一次”,有效缓解“医保患”三方矛盾纠纷。

  龚国亮认为,将医保业务下沉到医共体经办后,较大程度缓解了医保经办机构人员不足的压力,医保管理人员工作重心从医保业务转移到规范医疗服务行为、评估医疗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医保基金使用、分析基金运行情况等工作上来,切实管好参保人员的“救命钱”,保障医保基金安全。

  云南网记者 彭锡


新闻动态

News developments

医共体医疗单位

MEDICAL COMMUNITY MEDICAL UNITS